UCA优秀校友作品赏析(一)
毕业季的大潮马上来啦,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的小朋友们都在给小编留言,想了解更多UCA以往学生的一些作品以及学长学姐的就业及工作概况。好在九月入学前就给自己设定学习标杆,为以后的毕设和就业做research。在此,小编应大家的一致提议,我们会陆续出一系列的UCA优秀校友作品赏析,及他们毕业后的一些工作轨迹介绍。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! 今日话题 今天为大家介绍——优秀校友甘莹莹
甘莹莹
1990年生,女,现居上海。英国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艺术摄影硕士,从事独立摄影、独立电影节策展相关工作。2017年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驻地艺术家,终南山艺术驻留项目驻地艺术家。摄影作品主要关注身份与环境等。 展览 Rag Factory - UCA MA Showcase 2015, 伦敦,英国 Zandra Rhodes Gallery,2015,罗切斯特,英国 Free Range Photo Festival,2015,伦敦,英国 Medway Photo Festival,2015,肯特,英国 走神——园林的观看之道,2017,苏州,中国 南山回响,2018,西安,中国 甘莹莹优秀作品赏析: Disorientation 迷失方向
“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,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,没有一张国家的安全网来支撑他:家庭,朋友,同事,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。”——米兰·昆德拉《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》 他们正在遥远的他乡独自感受城市的温度。
对于许多亚洲留学生来说,生活在英国意味着从零开始,新的语言,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。真正的家是在距离和时差上的双重遥远,变成了“世界”,而在被称为“家”的暂住着的窄小的学生宿舍中,充满了各种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物件。用来泡脚的洗碗盆,电饭锅和豆浆机,倒过来的福,年历,毛笔,贴满墙的奖状,被迫晾在室内的被单……这些都是生活中微小而真实的东西,却无法让他们忽视窗外异国的风景。
在后殖民学者霍米·巴巴的论著《家与世界》中,在背井离乡的状态中,“家”与“世界”的边界变得模糊,“家”不再是家庭生活的领域,而“世界”也不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“另一个社会和历史”,私人和公共的边界彼此交融,让我们迷失了方向。
在这一组半写实、半构建的照片中,正方形构图的画面模仿了窄小的学生宿舍,画面中的留学生被隐藏了表情,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判断他们此刻有家又同时无家可归的感受。镜头变成了旁观者,使得观看照片的人仿佛正透过一个窗口窥视画面中的人的生活,而又无法触碰画面中的人。
在线问答